成都市武侯区是成都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机构最多的中心城区。“七五”普法以来,武侯区因地制宜,结合民族特色、探索普法路径,精准有效开展少数民族群众普法,促进了少数民族聚居城区民族融合、社会和谐,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抓力量资源整合 建齐抓共管格局
如何精准服务少数民族群众,武侯区想到的是整合资源发力,一是部门合力推动,二是压实属地责任,三是用好域内资源。
武侯区充分发挥区委宣传部、区委统战部、区司法局牵头职能作用,把少数民族群众纳入“七五”普法规划重点对象,常态化开展少数民族群众普法活动。相关部门在对口帮扶的甘孜州白玉县联合开展“送法进藏”、“双语法治坝坝会”等法治宣传活动。
为压实属地责任,武侯区推动少数民族聚居的街道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这些街道严格执行“一月一主题”“法治大讲堂”“法律进社区”等普法任务,广泛开展“12.4”国家宪法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疫情防控·法治同行”等主题普法活动。
武侯区内还有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藏区驻蓉机构,积极利用他们的资源优势,开展少数民族群众普法。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少数民族学生还被聘为“宪法法律进高校”代言人。据统计,七五”普法期间,全区印发“双语”宣传资料8万余份,开展少数民族群众普法活动200余场次。吉福社区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武侯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
抓民族特色融合 法治宣传更接地气
少数民族的普法要融入民族特色,才能更好地传播。首先是用好民族语言宣讲法治,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同胞宣讲法治。武侯区先后组建少数民族普法讲师团、少数民族法治宣传文艺小分队、少数民族禁毒宣传队等普法队伍,培养拉孟等24名少数民族调解员为“法律明白人”。“七五”普法期间,开展“宪法”“民法典”“疫情防控”等双语普法宣传100余场次,用民族语言畅通了宣讲、沟通桥梁,提升了普法效果。
同时,用好民族文化传播法治。武侯区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普法队伍和普法志愿者语言以及能歌善舞的优势,组织编演禁毒、反诈等法治主题少数民族歌舞。“七五”普法期间,开展少数民族法治文艺演出60余场次,寓教于乐、学法知法,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法治意识。
此外,还要用好民族元素诠释法治。在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吉福社区、洗面桥社区打造充满民族元素、融入法治元素的民族文化之家、少数民族调解室、成都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不断增强少数民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2022年,吉福社区被评为四川省首批“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抓普法治理结合 法律服务促进和谐
普法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治理服务,因此两者要结合起来。武侯区从公共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和法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三个维度下功夫。
如何强化少数民族公共法律服务?武侯区制定印发了《关于构建武侯区少数民族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实施办法》,推动建立武侯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少数民族工作站。同时,完善少数民族法律援助机制,加强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先后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56件。推出少数民族公证办理“三项便民措施”,对少数民族群众申请较多的委托公证开展双语宣传,发放“公证须知”和公证便民服务卡。武侯区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办理等公共法律服务5千余次。
依法化解少数民族矛盾纠纷,为此武侯区构建区、街道、社区、院落四级少数民族人民调解网络。成立区少数民族调解指导中心,在涉藏、涉彝等少数民族聚集的3个街道建立少数民族调解委员会,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居民小区、楼宇设置少数民族调解员,还在原双楠街道创建全省首个藏汉“双语”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通过分类过滤、分流化解,有效管控少数民族矛盾纠纷升级。
用法律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也是武侯区普法和社会治理的一次有效尝试。他们创建了全省首家“文创产业法律服务站”,为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36幅重要艺术作品进行著作权登记,打造民族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示范点,用法治力量保障民族文化传承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在四川调研期间,对武侯区在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团结方面的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武侯区司法局宣 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