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漫漫 且闻茶香 -mile米乐体育

古道漫漫 且闻茶香
【 】 【 2022-06-02 10:21:19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高飞

  有这样一种城市,在历史中它曾因地利之便、特色物产辉煌一时,从而拥有深厚的人文遗产。时至今日,地利优势不再,它便慢慢地化蛹为蝶,以另一种闲散的表情展露芳容。静卧在青衣江、周公河、陇西河、濆江河四水交汇冲积而出的河谷间的雅安,正是这样一座城市。

  提到雅安的历史,就不得不提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因边区贸易而来,古道是载体,茶马是流韵,而其中的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交流则是茶马古道之魂。历史上,真正的茶马古道其实并不是特定的某一条明确道路,它是陕、滇、藏、甘等地区进行“茶马”贸易交往的道路的总称。今天人们常说的茶马古道,大致有三条主道:陕甘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川藏茶马古道。雅安正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

  位于雅安市名山区新店镇长春村的茶马司,始建于宋神宗熙宁七年,专司茶马互市事宜,是宋以来专管茶政机构所在地。现存建筑为清道光二十七年重修,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名山茶马司鼎盛时期,达到“岁运二万驮(每驮50公斤)之多”,占官方统筹总数的一半以上。据传,一百斤蒙顶茶可换四尺二寸大马一匹,足见其昂贵。当时的名山茶马司接待各民族茶马贸易通商队伍人数,多时一日竟达两千余人,盛况可见一斑。到了康熙时期,清政府对原本的川藏茶马古道进行了优化,特意在打箭炉(甘孜州州府康定)设立了“茶关”,用来监督管理过往的“茶马”交易。为此,清政府还特意耗费银两,开通了可以直达打箭炉的“瓦斯沟路”,使得川藏茶马古道变得更加畅通和快捷。青藏高原素不产茶,但当地民众平日多食牛羊肉,面食以青稞为主,少青菜,“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因而对于茶的需求之高,可以说是一日三餐“无茶不欢”。种种因素影响下,到了清代,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交流更为频繁,极大地促进了川藏茶马古道的发展和汉藏文化交流。

  “何况蒙顶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从唐至清,蒙顶茶均是贡茶。跨过一条条溪,越过一道道岭,在朦胧的雾气中,一座座茶山连绵不绝。在这静谧的环境中,一条人踩马踏的崎岖小道,连接起藏汉民族和衷共济的坚硬脊梁。出于生计的需要,勤劳的人们没有选择后退,于是,在弯弯曲曲的各条古道上,出现了望不尽的马帮,交叉相错,绵延不绝。他们披星戴月,你来我往,用各自所携货物到目的地换取所需货物,然后再沿路返回。就这样周而复始、代代相传,久而久之,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在多地域、多民族的交流中绽放出了绚烂的光彩。当春风吹来,“叮当叮当”的马帮铃声回荡在漫长的古道上,极目远眺,仿佛还能看到那些在远处等待马帮到来的客人,就等着喝这一口幽香的明前茶。

  雅江水碧蒙山青,入雅方知茶意浓。蒙顶茶在封建时期作为贡品,是雅安的特产之一,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后世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茶圣陆羽赞曰:“蒙顶第一,顾诸第二。”唐宋两代蒙顶茶的产量和名声一度位居四川名茶之首,喜爱者众。因人们认为蒙顶茶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它又被誉为“仙茶”——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覆罩,久凝不散。“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这是白乐天对蒙顶茶的充分肯定。

  越过千年时光洪流,如今的雅安依然萦绕着缕缕茶香。每到初春,山坡上梯梯排排的茶园满目青翠,挨挨挤挤的茶树层层叠叠,饱满翠绿的茶芽一个个抢着向上生长,唯恐落后。茶山山道迤逦,通往茶园深处,一株株、一行行、一畦畦围成春的海洋,慕“茗”而来的游人与挎着竹篓的采茶人在其间交相呼应。加工车间里,茶芽在簸箕里摊青、摊凉,在杀青机里翻滚、跳跃,在揉捻机里抖动、塑型,在烘干机里烘焙、成型。天南地北的茶商们将制好的茶叶摊开在掌心,精心挑选着心仪的对象。

  一片小小的嫩叶,承载了中华千年文化;一条漫长的千年古道和一部厚重的茶史,连接了历史和今天。当春风轻拂你的面庞,啜一口茶,春天的味道便从口腔弥漫开。和煦的阳光下,漫山青翠,万千芽头,错落有致的茶田间穿梭着数名身影,这是茶农在用辛勤劳作,换一杯好茶,获一份收成。每一粒茶都寄托着春的希望,承载着茶工、茶人、茶匠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深情,这是用汗水浇灌出的幸福。

  望不尽的是茶马古道,闻不够的是蒙顶茶香。

  (作者单位: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法院)


编辑:郑文杰
四川长安网米6米乐体育app官网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