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欣
有知识、有问题、没出路,这可能是清末民国时期有志青年的普遍困惑,作为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也曾有过一段浑噩不辨方向的经历。彼时,蔡元培想改革,却要费尽心思在上任前做一番周密谋划,所幸,有一群有理想、有抱负、志相同的盟友砥砺前行、共谋出路。李大钊担当,陈独秀开放,鲁迅深沉……尽管个体差异明显,性格迥然不同,但目标一致,便信念笃定勇毅前行。
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仍心向光明。这是我心中向往的理想。但我也悲观地认为,能够令人昂扬向上为共同目标携手共进的地方不过是无法到达的“文城”,是心中的乌托邦。所谓理想,不过如天上繁星,满目皆是,却终是望而不得。
有时不免会想,中国已不是那个风雨如晦的中国,现下的我们似乎无需再寻求出路,更难以求得思路相同、携手奋进的盟友。有些青年人的眼中逐渐失去光,生活也被琐碎与繁芜填满,渐渐满足于世俗的幸福,埋藏起心中的不甘,在无力感与无奈感相伴而生的困局中选择躺平与逃避,并宽慰自己,“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抑或是锋芒毕露,凡事问结果,不知收敛与沉淀,一旦事与愿违,便如深陷泥沼、一蹶不振。凡此两种,前者沉湎于自我臆想中的岁月静好,不过是建立在脆弱的侥幸上,不堪一击;后者譬如“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经此一役,再没有往日心气,就此沉沦,选择消极隐忍乃至油腻犬儒。
可人生一旦进入这种设定,便觉终日庸庸碌碌,犹如风雨漂萍,顿生感慨怅惘——是否就这样无理想地生活?
或许我错了。理想不该是遥不可及的繁星,应该是赖以生存的空气,是生于热烈而藏于俗常的信念,是新裤子乐队嘶吼的“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是余秀华吟诵的躺在枯萎月季树旁用过的电脑键盘。
看,不止你迷茫,不止你想放弃。听,在遥远的地方,有相同的声音在引发共鸣。
“一棵树不会太关心它结的果实,它只是在生命汁液的欢乐流溢中自然生长,而只要它的种子是好的,它的根扎在沃土,它必将结出好的果实。”青年人应当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大可不必去听那些自暴自弃者的话,只要坚定心中对正直、光明与坦荡的向往,必将挣脱反噬的囚笼收获回响,必将重燃暗淡的目光闪耀星光。若能经历世故而仍然温厚,经历幽暗而仍然光明,经历混浊而仍然清澈,经历冷酷而仍然善良,即使生活细碎,万物皆可成诗。
污泥满身,也可算英雄。心怀理想,方不负生活。
(作者单位:成都市郫都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