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会现场
推进会掠影
“救治难”的困局“监所医联体”是答案
“吸毒人员由于吸食毒品,导致身体各项机能受损,患病种类多,病情复杂,尤其易患性病、艾滋病、结核等各类传染性疾病。以结核为例,据统计,吸毒人员结核发病率约为3.01%,是正常人群的50多倍。”四川省成都戒毒康复所主治医师张闵说道。
长期以来,我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本着“依法依规、应收尽收”的原则,解决病残吸毒人员“收治难”的问题,但同时也给场所医疗带来了“救治难”的困局。张闵表示,戒毒场所普遍存在医务人员不足、医疗技术水平不高、医疗设施设备匮乏等难题,对性病、结核等传染性疾病的检测和诊治能力有限,易造成漏诊和治疗不及时,暗藏人员聚集性传染等风险。
数据显示,我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设有所内医疗机构8个,其中只有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医院通过了一级医院评审,所有场所医疗机构均未设置传染科和标准传染病隔离治疗病房,而6个设置外科的所,均不能独立开展腹部外科以上的手术。全系统戒毒场所内病床使用率居高不下,处于严重超负荷状态,多数医疗设备使用年限较为久远,部分缺乏专业性的维护保养,故障频繁。此外,全系统现有医务人员217名,在人员配置上也略显单薄,其中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占比以及医护比均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为解决上述困难,2019年7月,四川省戒毒管理局中心医院与四川省司法警官总医院进行监所医疗联合,成立了全国首家“监所医联体”。而所谓医联体,即由不同级别、类别医疗机构之间,通过纵向或横向医疗资源整合所形成的医疗机构联合组织。戒毒场所建立医联体的目的在于,把优质医疗资源引入场所内部,提升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在依法保障戒毒人员健康权益的同时,减少相关的安全风险。
目前,四川省司法警官总医院共向四川省戒毒管理局中心医院派驻了43名医务人员,共同组建内科、外科、女子综合3个病区,填补了疑难疾病诊治和外科手术业务的空白。成立以来,四川省戒毒管理局中心医院共收治全系统住院病人450人,抢救危重病人45人,开展手术86台次,有效缓解了场所医务人员不足的局面,为系统节约大量警力和经费。
成功的案例医联体“战疫”显神通
2020年1月29日,连续的咳嗽声打破了四川省成都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平静的氛围。戒毒所内,戒毒人员吴某出现发热症状,体温高达39.3℃,但此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所执行“只出不进”的封闭值班模式,所内医疗力量有限,处置病患相当棘手。
面对吴某病情,四川省成都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立即向四川省戒毒管理局中心医院报告相关情况。中心医院知晓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做好接收的各项准备,特别强调在发热原因不明确的情况下,按照对待新冠肺炎疑视患者的标准做好相关防护措施。
约1小时后,吴某到达四川省戒毒管理局中心医院接诊室,医生对患者及管理民警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和排查,在明确了患者没有“疫区”及新冠病毒患者接触史后,医院赓即安排相关检查,并收入内科住院治疗。随后,中心医院和四川省司法警官总医院医务人员共同组成专家组对吴某进行了会诊。接下来几天,专家组持续关注吴某病情,并通过胸片检查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加强患者营养。入院4天后,吴某的症状明显好转,继续巩固治疗一段时间后顺利出院。
疫情期间,除了保障危急重症戒毒人员能够及时得到医疗救治,我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还借助医联体合作单位的优势资源,开展远程会诊活动。
“患者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并伴有重度贫血,建议采取抗炎、补血等治疗方式。”来自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专家通过屏幕投影说道,在屏幕的另一端,四川省新华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人员张某某正在戒毒警察和医务人员的陪同下参与远程会诊。
“只让数据跑,不用跑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共开展远程会诊398次,戒毒人员“足不出所”,即可得到专业的诊疗服务,有效降低了戒毒人员离所就医受感染和安全监管风险。迄今,通过运用已形成的“三级四类”医联体网络,系统内全部民(辅)警和戒毒人员无一人感染新冠肺炎,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四川戒毒医联体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四川的探索构建“三级四类”医联体网络
四川省戒毒管理局中心医院和四川省司法警官总医院共同打造的“监所医联体”是我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探索医联体建设的一个缩影。为更好地解决系统内医疗机构不健全、医疗技术落后等困难,省戒毒管理局高位统筹、各戒毒所结合所地特点,逐步构建起一套“三级四类”的医联体网络。
第一级医联体由各戒毒所医疗机构和四川省戒毒管理局中心医院共同组成,通过开辟“绿色通道”,解决戒毒场所危、急、重、疑难、手术等病人集中住院和上下转诊等难题,上文提到的戒毒人员吴某便受惠于此。第二级医联体中,各戒毒所医疗结构及其驻地公立医院展开全方位合作,合作形式十分多样,既有地方医院进入戒毒所开设分院,也有戒毒所与地方医疗机构共建“救治中心”,实现了所地信息共享、设备共用以及患者共治。最后,我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通过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同打造第三级医联体,建立医疗专家查房会诊常态化机制和覆盖全系统的医疗协作体系,便捷开展远程医疗培训及会诊,旨在提升戒毒场所的医疗技术和救治实效。
“患者长期吸食毒品,骨质受到极大影响,开展头颈部手术存在困难,风险较大。”今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脊柱外科专家对四川省戒毒管理局中心医院的一名病患进行远程会诊时说道。鉴于患者身份特殊、行动不便等原因,一周后,中心医院联系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汪雷主刀,顺利完成手术。据了解,四川省戒毒管理局中心医院在“监所医联体”建设过程中,通过四川省司法警官总医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区域医疗联盟,创新了省内顶级专家会诊、查房等工作机制,为疑难病症的诊治打开局面,切实保障了戒毒人员的身体健康。
在内江市,一座2000多平米的废弃医院重新焕发新生。作为四川省内江强制隔离戒毒所“所地共建医联体模式”的成果之一,内江市财政局提供保障资金750万元,四川省内江强制隔离戒毒所提供保障经费500万元购置医疗设备,改建特殊人员康复救治中心,主要开展特殊人员以及自愿戒毒人员的戒治、康复以及管理等工作。救治中心内设门诊、住院病房等功能区,100张床位极大缓解了戒毒所床位紧张的现状。此外,资中县人民医院还在救治中心设立分院,并提供20余名医务人员支援戒毒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实现所地协同、资源整合。
为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泸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在医联体建设上另辟蹊径,通过与泸州市龙马潭区第二人民医院展开医疗合作,成立强戒所分院,开启了“社会医疗分院模式”的医联体建设实践。而面对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医务人员匮乏的窘境,四川省成都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则以“购买医疗服务”的方式构建医联体,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定期到所内坐诊,并通过向社会招聘医生的方式,解决了所内妇科、精神科患者的诊治困难。
他们的声音戒毒人员生命健康有了保障
在张闵看来,医联体畅通了三个渠道。
“一是畅通了医疗设施设备检查绿色通道,标本所内采集,所外检测,为传染性疾病诊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二是畅通了救治绿色通道,让戒毒人员得到专业的隔离救治,保障戒毒人员生命健康权,避免更大范围的传播。三是畅通了优质医疗资源引入通道,实现场所传染性疾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进一步规范了传染性疾病的诊治。”张闵说道。
来自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综合科的副主任医师王荣科告诉记者,在戒毒场所开展医疗诊治活动与平时多有不同。由于吸食毒品的影响,部分戒毒人员存在一定的人格改变,其在描述病情时有隐瞒病情或者夸大病情的行为,增加了医务人员的诊治难度。受到医疗硬件设施、人员配置方面的掣肘,相较于社会综合医院,戒毒场所医疗人员更难开展工作。而面对没有家人陪护的病患,他们除了要治疗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问题,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家人的角色,照顾患者的日常起居。
谈及医联体建设对于戒毒场所医疗救治方面带来的改变,王荣科表示,外部医院不仅通过现场坐诊、教学查房的形式对戒毒场所的医疗业务进行帮扶,同时还把戒毒场所医务人员纳入医联体培训范围,组织开展进修和培训活动。此外,针对病情危重的病患,医院另行开辟“戒毒人员专用病房”,进行系统治疗,保障了戒毒人员的生命健康。
“目前很多医疗机构与一些基层、偏远山区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通过传、帮、带方式对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医疗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有积极提升作用。”王荣科说道。在他看来,随着戒毒场所医联体建设的不断深入,其功能也将逐渐从“输血”转化为“造血”,为戒毒场所医疗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加长久的支持和保障。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王晗阳 张磊 文/图